消化一下:香港有疾在“教协”,不治将恐深
大家好,我是在观网陪你看中国的谷智轩。本周二,“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”,也就是咱们常在新闻中看到的那个“教协”,仓皇召开记者会,宣布正式决定解散。香港回归以来,“教协”一直以专业团体自居,但实际上干的,却净是些反中乱港的勾当,把政治立场凌驾于教育本职之上,要我说,这名字倒过来念还比较合适。其实,“教协”问题背后所隐藏的,正是香港教育“去殖民化”的不彻底。本期《消化一下》,就透过香港“教协”这个“瘤”,来看看香港教育中“病”。

玩过游戏《红色警戒》的观众应该都不会陌生,这游戏里有个角色叫尤里,可以通过心灵控制器洗脑,把人变成自己的奴隶随意使唤。尤里还率领一群被他洗脑的人,建立了“尤里国”。游戏当然不是现实,但有一种潜移默化的“洗脑”,真真实实地发生在中国的香港。
英国殖民者很早就意识到,在香港实施“思想控制”,是很重要的。早在1901年,港英政府就在教育报告书中赫然写道:“倘若由华人接受英语教育,从而对帝国产生好感,那么,英国在这方面所得到的利益,将使政府在教育上的经费支出显得渺小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无论是在内地的共产党,还是在台湾的国民党,都纷纷在香港开办学校,在维护民族文化、培养国族认同的同时,争取香港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支持。
面对这样的局面,殖民当局慌了。为了“根除”香港群众的爱国热情,1950年,港英政府聘请曼彻斯特首席教育官菲沙来港考察。这个菲沙发表了一篇报告,建议港英政府利用中国的政治形势,通过教育,强化英国的影响,大力推行英文教育,为每一位学童,提供关于“英国人的理想与习俗”的“基本教育”,要求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制度的优越性,比如“大英联邦促进世界和平”这样的观念。
为了在思想上牢牢掌控住香港人,殖民当局开始在香港实施所谓的“疏离教育”。什么意思呢?假如你是那个时代出生的港人,那你在教科书里看不到“国家”二字,所有的“国家”都会换成“社会”;学校会刻意回避政治话题,中学历史学到清朝中叶,就会戛然而止;教科书会告诉你,鸦片战争是因为“商业利益而爆发的战争”;老师会告诉你,你是“世界公民”,不是“中国公民”。通过这种方式给港人洗脑,从根上割裂香港与祖国的文化纽带。
但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际左翼思潮兴起。1967年,饱受压迫的香港市民,发动了反抗英国统治的“六七暴动”,使得港英政府进一步强化对教育的控制。1971年,港英政府颁布《教育则例》,明文规定,教师和学生,不得在校内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活动。当时香港有个学校,只因为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,就被当局批判“政治宣传”,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字吗?是“祖国”。1975年,九龙崇真中学一位教师,带学生参观“中国近代史图片展”,结果被当局以“带领学生参加政治活动”为由,威胁解雇该校校长。
在这样的“白色恐怖”下,学校的教师根本不敢踏足内地,就连销售国货的百货公司都不敢进,生怕被港英政府怀疑“参与政治”而丢掉饭碗。殖民当局一番操作,把教师群体变成了任凭自己使唤的“走狗”。
现在中文互联网上有一种说法,说香港没有经历过中国革命的洗礼,所以缺乏对祖国的认同。其实根本不是这样,一直以来,香港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部分。新中国成立前,香港和内地关系密切,人员来往频繁,大量的香港进步青年到广州甚至北京读书,加入革命政党,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。如今香港的年轻人,对祖国越来越陌生,完全是在殖民当局洗脑之下,文化纽带被迫割裂的结果。
1984年,《中英联合声明》签订,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。港英政府不甘放弃在香港的既得利益,第二年推出《学校公民教育指引》,用更隐蔽的方式推行“思想殖民”,一改以往对政治讳莫如深的态度,主动加入“民主参与”部分,但又刻意避免涉及“祖国”和“民族”。港英政府打的什么算盘,我只能说:懂的都懂。
1990年,全国人大正式通过了《基本法》,法律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,特区政府在原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,自行制定教育政策;第一百三十七条又规定,各类院校继续保留自主性。港英政府从中看到了“操作”的空间,于是打着“还政于民”的幌子,直接把学校的管治权下放了,把有关审核拨款、课程编制等职权,都下放给了办学团体。
这就很搞笑了,香港回归之后,特区政府继承了大量港英政府时期的人员编制和政府职能,但唯独没能继承教育权。因为教育权,已经被港英政府,赶着在回归前几年悉数下放了。从课程设置、教材审核,到教师培训、学校考核、教学督导的大权,都被交给了各种学校、教会等办学团体,以及他们背后的“法团校董会”,特区政府基本什么权力也没剩下,想管也束手无策。

当然,港英政府给特区政府埋的坑,还不只“洗脑”和“放权”。说到这里,“教协”该登场了。
香港“教协”,全称“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”,1973年成立,首任主席叫司徒华。这个人的履历比较复杂,难以一言概之。不过,他对于今日香港政治的影响,从他成立的另外两个组织上可见一二。第一个叫“支联会”,这名字大家都不陌生,老“泛民”基地了。第二个叫香港民主同盟,也就是今天的香港民主党,他的合伙人,就是“祸港四人帮”之一的李柱铭。
不过有一说一,“六七暴动”之后,香港的左派力量,遭到港英政府“大清洗”,各工会势力降到谷底。罢工让劳资双方两败俱伤,大量内地中资公司倒闭,港资和外资公司迅速占领市场,港人在港英政府的洗脑下,民意也开始往右拐。这种环境下,中下层劳动者,权益基本得不到保护,被资本家剥削是常态。司徒华当了一辈子老师,最初成立“教协”,也有保护教师利益的考量。当时港英政府降低文凭教师薪酬,司徒华和“教协”领导教师罢工抗争,为教师们保住了薪水。之后,“教协”还把一些贪污校长拉下马,向殖民当局争取给孩子教中文,也算做了一些正义之举,在民间口碑不差。
那么这样一个组织,怎么就成了如今香港的一颗“毒瘤”呢?除了司徒华本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之外,主要还是因为港英政府留下的余孽。
我们首先要有个概念,教育问题往往不是一代人的事。除了家长之外,教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,要教育孩子,首先应该先教育老师。否则,不论怎么改教科书,怎么设置课程,都没办法完全阻断老师对学生的不良影响。香港教育界现在“为人师表”,把学生带到沟里去的那批人,绝大部分都是港英政府时期培养出来的。
刚才我们讲过,港英政府跑路之前,把教育权下放,又在教育界塑造了一种“避谈政治”的气氛,让特区政府不但拿这些人没办法,连思想上的引导,都毫无下手之处。1992年,港英政府的教育统筹委员会出了个报告,强调了教师教育目标的“非政治性”。香港回归后,特区政府出台了“21世纪教育蓝图”,各师范院校,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“愿景”。然而,这些“蓝图”、“愿景”,全都“默契”地继承了港英政府的那套,统统“避谈政治”,只谈教师的国际化与专业性,对殖民时期的“遗产” ,不作任何批判,似乎在政治上,完全不需要去修正殖民者制定的政策,也不需要通过教师教育,进行国家意识的建构。一个地方刚刚脱离了殖民统治,可新政府却对前殖民者的教育观点,奉行“送来主义”,不能说绝无仅有,只能说世所罕见。
那么,既然这帮教师打出了“不谈政治”的大旗,那香港教育界,真就成了不涉及政治的“净土”吗?恰恰相反,香港教育界那可是高度政治化,甚至可以说是政党化。1985年,港英政府举行了香港立法局首次选举,在立法局中设置了功能界别议席。所谓的“功能界别”,就是从教师、医生、律师之类的职业群体中选出代表,参与立法局议事。香港回归后,立法会也保留了这个制度。所以,香港教育界在立法会中,一直有一个议席。功能界别制度,可以让各职业群体,在立法机构直接发声,维护自己的利益,给地区发展建言献策,有一定正面作用,可它的副作用也同样巨大。
议席就是资源。有席位,就要选代表,要选代表,就要动员,要动员,就必然要依靠政党。香港的教育界,其实有两支队伍,除了“教协”,还有个“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”,简称“教联”。与“教协”不同,“教联”始终如一,爱国爱党不动摇。两支队伍,不同立场,既要争立法会的席位,又要抢会员,让更多教师加入自己的队伍,扩大群众基础。在这场斗争中,“教协”有两大优势,首先是先发优势。“教协”曾经在司徒华的带领下,积累了很好的口碑,这些“人气”,哪怕在“教协”改旗易帜之后,也保留了很大一部分下来。加上港英政府跑路前,又给“教协”提供了大量资源,在政策上给予倾斜,这让“教协”的规模,在香港回归之前,就远远超过“教联”。另一方面,司徒华是香港民主党的元老,而“教协”的领导层,也有许多是各“民主”党派的成员。双方资源互通,在竞选、议事方面,都穿一条裤子。这些优势,让教协一直牢牢把持着教育界别的席位,“政教合一”,处处压“教联”一头。哪怕香港回归后,“教联”迎来一波大发展,成员数量仍然只有“教协”的一半。
不过,“教协”虽然抢到了立法会议席这个“香饽饽”,却也把“政治毒药”吞下了肚。“教协”站错了队,面对大势所趋,不但不改正,还仰仗错误一方的力量,用越来越极端的方式,保住在立法会的位置。那些打着“民主”旗号的反中乱港势力,一边大方地给钱、给资源,一边对“教协”进行了全面渗透。“教协”9.5万会员,每人每年80港元会费,总计也就760万,但这个组织年收入却超过3亿港元,还有4.28亿的不动产。这些钱怎么来的,我是不知道,大家可以猜一猜。“教协”的领导层,还通过对协会内的意识形态操控,把这组织变成了动员工具,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现在的“教协”,虽然披着“行业协会”的外衣,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政党,有着清晰的政治路线,搞政治运动,却不像政党那样受相关法律的监管。“教协”表面上打着“保护教师”的旗号,实质上只是仗着“财大气粗”、“背后有人”,保护那些“听话”的教师。“教协党”和那些“民主”党搞联合,不但可以有源源不断的工具人把自己拱上位,还可以全面荼毒下一代,把那些心智还未成熟的年轻人,变成双方想象中“通天之路”的踏脚石。这波操作,某些“邪教党”看了,估计也只能直呼内行。
一句话,“教协”顶着教育的“名”,干着政治的“实”,做的尽是祸港乱港的事。总结一下,这个号称“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”的“毒瘤组织”,在毒化香港年轻人上面,至少有三宗罪。
首先,利用“通识教育”教材,攻击“一国两制”、煽动“港独”、挑拨内地与香港的矛盾。2009年以后,中国历史不再是香港中学教育必修课,取而代之的是“通识教育”。“通识教育”本意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时事,树立正面价值观,但在“教协”等势力的干预下,堕落成毒化青年的“洗脑机器”。
比如,“通识教育”教材的编写者和顾问,包括不少反对派“黄师”,其中更有非法“占中”幕后黑手戴耀廷。教科书不用送审,各种错误的内容,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本上:明明是介绍辽宁舰,印的却是改装前锈迹斑斑的“瓦良格”号;多次出现恶龙的形象来丑化内地;把“驱赶内地游客”、“嘘国歌”和“提倡‘港独’”,洗白为“战斗”;片面解读“一国两制”,怂恿学生参与社会活动,鼓吹什么“越激进的方式越有效”。
九龙塘某间幼儿园使用的教材,竟用“童话故事”,把内地说成是“暴虐的国王”,英国是“神奇魔法师”,最后“魔法师救了自由港”。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公然编造历史,宣称“英国为消灭鸦片对中国发动战争”,还有课本直接照搬西方媒体对内地的偏颇报道。“教协”非但不阻止,还长期在旗下书店、推荐书单中摆入美化暴力、鼓吹“港独”的书籍,荼毒下一代。

这第二宗罪,是教唆、参与非法游行,为私利把学生推到前台。从2012年的“反国民教育”、2014年非法“占中”,到后来的“修例风波”,“教协”都在当中推波助澜,怂恿老师、学生罢课,参与非法活动。“教协”总干事叶建源,公开支持中学生在校园内宣扬“港独”,还称赞他们“有主见”。
“修例风波”发生近一年后,香港3600名学生被捕,110名专上院校及中小学教职员被捕,至少18名教师涉嫌袭警、暴动等严重罪行,令各界哗然,“教协”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然而,“教协”却横加指责警方,明里暗里呼吁师生“罢课罢教”,在校园内煽动冲突。
去年1月,“教协”还亲自下场,在中环组织集会,支持暴力。当时,香港激进“揽炒派”政治人物几乎倾巢出动。前特首梁振英怒斥“教协”是彻头彻尾的政治组织,其立场之偏激、影响之恶劣,比其他反对派组织更甚。
“教协”的第三宗罪,就是为“黄师”充当“保护伞”,支持或包庇“仇警”行为。早在非法“占中”前夕,“教协”已开办讲座,手把手指导“黄师”带领学生游行,补贴车费,教他们如何逃避法律责任。有”黄师”被投诉后,“教协”又成立基金帮他们打官司。“修例风波”期间,补习机构自编“通识教材”,诬陷香港警察“试图谋杀抗议者”。有通识科教师恐吓警察子女,咒骂他们“活不过7岁”。对此,“教协”仅回了一句,“说法值得商榷”。前通识教育教师联会主席赖得钟,公开把“黑警死全家”作为社交媒体头像,“教协”竟推荐他出任教师中心公职,足见这个组织在纵容黑暴势力上,已毫无底线。
去年,央视曾在香港播出纪录片,点名“教协”支持“港独”、煽动暴力。“教协”架子还特别大,反咬一口,投诉央视“不实指控”。最后,香港通讯局两手一摊,说这事我管不着,也没有追究“教协”的诬告。
然而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。随着全国人大通过《香港国安法》、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决定,香港由乱向治。面对国家的决心,那些自恃有西方撑腰的乱港分子与组织,纷纷作鸟兽散。“教协”一看变天了,今年开始也忙着玩割席,谁知这么快就宣布解散了,还是撂挑子的那种。
上月底,《人民日报》、新华社发文指出,香港教育长期藏污纳垢、荼毒学生,要正本清源,必须依法铲除“教协”这颗毒瘤。这一次央媒点名,立竿见影:香港教育局迅速宣布,全面终止与“教协”的工作关系,特首林郑月娥表示支持。
“教协”起初还嘴硬,自称反对“港独”,“代表香港教师”,对港府的决定表示遗憾。之后又宣布成立“中国历史文化工作组”,想演一出“连夜绣红旗”的戏。结果不到一个星期,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。
本周二,“教协”理事会突然召开记者会,宣布正式决定解散组织。会长冯伟华更是自作主张,声称会妥善安排组织剩余资产的用途。“毒瘤”选择原地爆炸,固然大快人心,但也请大家注意,根据章程规定,“教协”要正式解散,需要三分之二会员同意。而且,教协手上的好几亿资产如何处置,也需要全体会员决定,哪能口头上“说散就散”?现在几个头头先斩后奏,违背章程,显然是有人急于脱身,他们在怕什么呢?
原来,媒体近日曝出,“教协”去年曾两次借出场地,协助宣传非法的“35+初选”,可能涉嫌违反国安法,管理层需要负刑事责任。“教协”近日也被举报,曾多次参与、煽动及协助非法集会,并设立基金支援“揽炒派”非法活动,涉嫌违反《职工会条例》。有媒体还怀疑,“教协”曾借出场地,帮黑暴基金洗“黑钱”。有法律界人士认为,不排除“教协”现在是“假解散”、”真销赃“,企图在政府深入调查前,提前销毁会员资料,抹除与境外势力勾结的证据。
《人民日报》本周评论指出,“教协”解散纯属咎由自取,妄图“瞒天过海”、“跳船自保”的想法,是大错特错,“解散不等于一笔勾销,漂白更是痴心妄想”。香港警务处处长肖泽颐放话了,不排除调查“教协”,若“教协”触犯《国安法》和《刑事罪行条例》,一定会追究到底。

香港“教协”这个披着“协会”外衣的政党,特区政府要管他们,就高喊“咱们只谈专业,不谈政治”,自己争权夺利,就高喊“我们回馈社会,参与香港建设”。正是这朵藏污纳垢的白莲花,把英国殖民者的余孽保留了下来,香港回归二十多年了,依然荼毒着年轻一代香港人,妄图让香港继续当殖民者的“思想殖民地”。香港在教育问题上的去殖民化,还远没有结束。2018年开始,港府每年都会在年报里提到,香港的公民教育,除了要推广《基本法》之外,还要推广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。要做到“去殖民化”,除了要让香港年轻人认识到作为香港公民的权利义务,更要让他们知道,自己作为中国公民,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,享有什么样的权利。依我看,香港的年轻一代,就应该和两亿内地学子一样,用统一的教材,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。隔壁澳门早就用上了人教版教材,香港再特殊,不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。统一教育,就算现在不做,以后也迟早要做。

[香港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]